有很多文章认为,产生音准问题的根源是听不准。其实“听不准”是一个通俗说法,如果把它理解成听不出音与音之间的差别或细微差别,那就错了。根据研究测试的结果,音乐家和非音乐专业的普通年轻人相比,区分两个相近音的能力并没有很大的差距【1】,因此初学者普遍存在的音不准问题,不是一个“听不准”能够解释明白的。
在听觉方面,音乐家与普通人的主要区别不是耳朵,而是在听觉系统的深层次:
1. 音乐家能准确判断出两个音之间的“高度差”,而普通人虽然听得出有差异,却无法准确判断差异的大小,甚至在听到相近的两个音时,哪个高哪个低都分不清;
2. 音乐家听到一个乐音,能准确说出对应的音名,快速判断出它对应钢琴上的哪个键。而普通人听到一个音,就像听到一个陌生地名一样,根本不知道它在哪个方位。
普通人的内心缺乏音高基准,所以听到乐音时,找不出与之匹配的音名。内心听觉就可以提供这个基准。
普通人还缺乏音高的“标尺”。两个音之间,明知有距离,但因为没有标尺去衡量,无法知道准确的读数。这个音高之间距离的单位,叫“音分”,例如do和re两个音相差200音分。而音乐家们,通常用两把标尺去衡量。一把叫“绝对音高”标尺,另一把是“相对音高”标尺。
如果小提琴学员心中也有这样基准和标尺,那么碰到不准的音,自己就可以纠正。而初学者缺乏基准和标尺,也是因为内心听觉能力的缺失。
内心听觉是指借助音乐记忆,能内在地想像出声音的音高、旋律、节奏、音色、想像出音乐形象。内心听觉分为旋律性与和声性两种。
我们能凭借记忆想象出玫瑰花的娇艳、偶像的英姿、某一首熟悉的歌,那么凭记忆想象出音乐的能力,就是内心听觉。简单点说,就是把听过的声音或音乐在心里录下来,能够随时随地在自己心里播放。如果只是还原出单音组成的旋律,就是旋律性内心听觉,这种能力能够较快掌握,也是初学者拉准音的必备技能。
我们在演奏(演唱)前,通常需要对于整首乐曲有个大致的印象,在练习时也是尽可能的往心目中的标准去靠近。如果没有这个印象和标准,练习也就没有目标了。那么对这个印象能有多高的还原度,取决于自身的演奏能力以及细化这个标准的能力。再简单点说,就是要具备能随时随地唱出心里想的旋律,并不受外界干扰的能力。没错,是唱出,这与演奏什么乐器无关,必须是唱出。为什么不能是拉奏出或弹出呢?因为无论任何乐器,都可以通过记住每个音的具体位置/动作而达到还原某个音的目的,并不需要真正记住这个音的实际音高,因此即便演奏出准确音高也不能证明演奏者心中有个正确的印象。
所以要练习视唱。只有唱,才能真正反映是否记住了这个音的具体音高位置。
不具备内心听觉能力的人,面对乐谱时,无法准确的想象出对应的音乐,因而不可能拉出准确的声音。
这个内心听觉能力要如何建立呢?请看本系列文章下一篇:练琴与培养内心听觉两手抓
参考文献【1】:音乐家的音准感,中国音乐学(季刊)1992年第3期,韩宝强